北上,王竑和于谦两位大人站在船头,王竑开始不断地向于谦讲起着运河之上的事情。
于谦这才真正的对这面前的京杭运河有了一丝了解,没有想到这条在世人的眼中,只是一条运送漕粮的运河竟然有这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
这条承接着中华大地南北水上交通要道的黄金水道,竟然有着这么多的传奇故事,王竑大人也是满腹经纶,饱读书书,描述起来更是绘声绘色,于谦大人对于这个掌控着国家南北交通命脉的大运河的故事听着也是十分用心。
一位国家的社稷之臣,对于国家如此重要的黄金水道,听起来当然不同于其他人,更何况王竑讲的这些事情,并不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听到的。
王竑担任左佥都御史掌管运河沿线的官员审核,不断在运河之上航行才知道的一些事情,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杜撰,甚至是传言,不过以王竑的才智,对于那些传言他是不屑去讲的。
两位大人乘坐的官船速度并不是很快,郑漕工在运河上服漕役二十余年,每一次漕役都差不多要七八个月的时间,一年之中大半的时间都是在这运河上度过的。
所以对于这条大运河无比的熟悉,现在自己即便是快速航行,到了黄河渡口也要等待,等待黄河凌汛过去之后才能渡船过河,黄河凌汛可不是闹着玩的,硕大的河冰可以轻易地击碎船身。
大运河开漕之后,即便是到了黄河水道,也要等待凌汛彻底过去,黄河水道稳定之后才能开闸放船,继续北上,漕运粮船装载数千石粮食,速度缓慢,所以起航都很早,这样抵达黄河渡口的时候北方的冰冻基本上已经消除。
“王大人,这运河之上怎么不见其他货船,只有漕船航行?”于谦看着云河之上,猛然之间发现,除了自己这艘官船之外,所有航行的大大小小的船只全部都是运送漕粮的漕船。
“于大人有所不知,京杭大运河首先要保证每年运送到通州大仓的粮食调度,所以每年漕船开漕的时候所有货运船只全都在码头停运,清空所有的运河航道,保证漕船航行,过几日这些漕船都开航之后,河面清空货船才会允许出行。”王大人立刻向于大人解释道。
原来如此,于谦大人恍然大悟,大运河在明朝期间已经达到了运河运力最辉煌的时期,每一年运送到通州大仓的漕粮多则六七百万石,少则也有三四百万石,这样庞大的运量要求必须保证运河航道的畅通。
漕运漕船距离官船的距离只有十几米的距离,于谦大人能够清晰地看到漕船之上运军双手撑着竹篙不断沿着船舷从前向后,不断地推着漕船向前缓行,尽管这段水域是顺水,但是运河水流十分的平缓,为了增加船速运军必须努力撑船前行。
“这些运军一天周而复始如此操劳,很是辛苦啊!”于谦看着运军们辛苦的操作不仅摇头感慨的说道。
“于大人,爱民之心天下皆知,这涛涛运河黄金水道,就是这十余万运军们辛劳造作创造了,他们一年有十个月在运河上漕运,是我大明王朝最辛苦的军队了!”王大人看着身边漕船上的运军也是一阵的无奈。
大明王朝尽管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官道,但是这些官道也只是简单的修建,如果是晴天还好,车马通行还算顺畅,一旦阴天下雨,那么泥泞的道路立刻就会让牛车,马车行进艰难。
这也是历代王朝都大力发展运河,发展水运的原因,京杭大运河可以风雨无阻的将一船船粮食运送到北方,有力的保证北方数以百万的人口准时得到粮食供应。
运河上漕船缓缓北行,官船快速超越了这些漕船将这些漕船远远的抛在后面,两岸不时的出现繁华的城镇,每一个城镇几乎都是依水而建,这些城镇都是依托着京杭大运河水道而繁华。
站在官船的船头,于谦大人和王竑大人看着运河两岸的城镇,商家林立,店铺兴旺,货物云集,人流涌动,大运河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