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这是起了爱才之心,不想见年纪轻轻的李兴被他人记恨,因此才让他们三人接下此事。

当然,此事也有功劳。

毕竟陛下如此做法,显然能够筹集大量粮食用于救灾,灾民那边的恩情,无疑会落入顶替之人手中。

事情,有利也有弊。

利三人都看得见,但是弊,陛下不说出方法,谁也不知弊端有多大。

李世民看着三人思索的模样,也只能暗道一声委屈了三人,但三人都是自己的心腹,心腹不就是用来干这种事的吗?

他最理想的背锅侠毫无疑问是自己的大舅子长孙无忌。

长孙氏的势力不小。

长孙氏源自北魏,鲜卑族人,本姓拔拔,祖上那可是阔气的很,一直到隋朝的长孙晟,也就是长孙无忌他爹,都是朝廷中流砥柱。

长孙无忌与皇后长孙氏更是让长孙氏在贞观朝与永徽两朝盛极一时。

让大舅子接下这个锅,即便那些世家勋贵有意见,也不敢对长孙无忌说三道四。

而李兴就不同了。

虽然李兴出生于五姓七望,是大唐的顶级世家,但毕竟年仅十七,而且李世民亲自调查过。

李兴并非陇西李氏嫡系血脉,只是庶出,母亲因生他而亡,父亲也在李兴十岁时染病故去。

父母双亡的李兴,身旁仅有一名小侍女,在陇西李氏自然得不到重视。

能被父皇看重,还是得益于前年时,父皇返回陇西李氏祭祖,见当时仅十五岁,年纪轻轻的李兴站在人群中不骄不躁的模样,来了兴趣,此后时常关注。

十六岁之际,父皇便调他为渭南县令,想要大力培养李兴。

这才让李兴被族中长辈关注到。

所以,李兴在陇西李氏的地位并不算高,若是贸然被世家与朝中勋贵记恨,不利于其成长,甚至遭本族唾骂。

房玄龄再度开口:“敢问陛下,是何高策,若能解决四县水灾,臣愿肝脑涂地。”

话都到这个份上,只能受之。

长孙无忌与杜如晦身也纷纷表态,支持李世民的决策。

李世民叫了一声‘好’,随即将李兴的方法道明:“朕欲于受灾四县立碑,碑上刻捐粮之人姓名与捐献数目,好让当地百姓能瞻仰救命恩人,四时香火不断。”

嘶!

李世民的声音落下,三人皆倒吸一口凉气,长孙无忌的脸更是当场就绿了。

都是人精,李兴这个主意的深意他们如何不懂。

这不就是道德绑架吗?

他们不禁代入自己,若碑上留有长孙无忌,捐粮十石,不仅他长孙无忌颜面无存,整个长孙家都得跟着蒙羞。

堂堂母仪天下的皇后家族,竟然只捐十石粮食,不吐两口唾沫都算对得起你这十石粮食,还想百姓给你烧香,对你感恩戴德?

做梦去吧!

缺德,太缺德了!

但不得不说,这个办法是好办法,就算想反对,都拿不出理由来。

毕竟表面上都奉行孟圣的民为贵。

“陛下,这个方法...好!”

房玄龄沉吟片刻后,夸赞一声。

没瞧见李世民正死死盯着自己三人吗?

“好主意,李兴有宰辅之才。”

杜如晦倒是看得开,笑眯眯夸赞道。

他身后的京兆杜氏也是世家,与京兆韦氏并列,有着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一说,足以见得这两方家族的强大。

但杜如晦与房玄龄皆是李世民的死忠,很纯粹,并不似长孙无忌将更多精力放在家族的发展之中。

这也是长孙无忌的名声地位无论现在还是后世,都不如房杜的原因。

三人能力相差无几,可在贞观一朝,长孙无忌地位始终在房杜之下,长孙无忌权倾朝野还得是在李治的永徽一朝。

当然,凭借着大舅子的身份,长孙无忌深得圣心,位列凌烟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