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2 / 4)

面组织士兵用盾牌抵挡攻击,一面派人向徐达求援。徐达思索片刻,抽调部分中军精锐,命他们携带云梯,从侧翼迂回,突袭敌军高地。

这队精锐士兵趁着敌军注意力集中在正面战场,悄悄摸到高地之下。他们迅速架起云梯,冒着如雨的箭矢和滚落的石块,奋勇攀爬。不少士兵被击中,惨叫着摔落,但后面的人毫不退缩,继续向上冲。终于,有士兵登上高地,与敌军短兵相接,后续部队也源源不断跟上,经过一番苦战,成功夺下高地,扭转了右翼战局。

战场上,风云变幻。突然,一阵狂风刮起,沙尘漫天,能见度骤降。敌军趁机发动突袭,他们熟悉这片土地,在风沙掩护下,如幽灵般穿梭。明军一时有些慌乱,被敌军冲散了不少队伍。徐达当机立断,下令鸣金收兵,各部队交替掩护,缓缓后撤。士兵们虽心有不甘,但军令如山,有序地往后退。敌军则在后面紧追不舍,试图扩大战果。

退到一处预设的防线后,明军稳住了阵脚。这条防线是之前精心构筑的,有壕沟、拒马,还有隐藏在暗处的陷阱。敌军骑兵追得太急,纷纷掉进壕沟,被拒马刺伤,一时间人仰马翻。明军弓箭手抓住机会,从掩体后现身,朝着混乱的敌军又是一阵箭雨,敌军攻势受挫,不得不停下追击的脚步,重新整顿队伍。

此时,天色渐暗,双方都已疲惫不堪。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尸体,鲜血汇聚成小溪,缓缓流淌。徐达清点人数,发现己方伤亡惨重,但敌军也好不到哪去。他鼓舞士气道:“兄弟们,今日之战,咱们虽有损失,但敌军也已元气大伤。夜里都警醒着点,明日天一亮,就是咱们反败为胜的时候!” 士兵们应和着,声音虽然沙哑,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夜晚,战场一片死寂,只有偶尔传来的伤兵呻吟声。双方营地都燃起篝火,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有的包扎伤口,有的默默擦拭兵器,气氛凝重。明军营地中,将领们聚在一起,商讨明日作战策略。刘伯温轻捻胡须,缓缓说道:“敌军白日强攻,已然疲惫,今晚定会疏于防范。咱们不妨派出小股精锐,夜袭其粮草营地,若能烧毁粮草,敌军必不战自乱。” 众人点头称是,当下选定常遇春带领一队精兵执行此项任务。

常遇春领命后,带着精心挑选的士兵,趁着夜色,悄然摸向敌军粮草营地。他们全身抹黑,马蹄裹布,行动极为隐秘。接近营地时,只见营中篝火黯淡,哨兵也无精打采。常遇春一挥手,士兵们如鬼魅般潜入营地,四处纵火。干燥的粮草瞬间燃起大火,映红了半边天。敌军从睡梦中惊醒,慌乱不堪,忙着救火,却被常遇春的士兵杀得七零八落。

粮草营地火光冲天,前线敌军见状,军心大乱。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明军已全线出击。徐达一马当先,大军如潮水般涌向敌军。敌军失了粮草,又毫无防备,顿时兵败如山倒。明军乘胜追击,一路追杀数里,斩获无数。这场激战,最终以明军的胜利告终,可胜利背后,是无数士兵的鲜血与生命,他们用牺牲换来了暂时的安宁与荣耀,也为后续的征战铺就了更为坚实的道路。 这场大战过后,前线并未就此平静,反而局势愈发复杂。周边其他势力听闻明军与敌军激战,有的妄图坐收渔翁之利,有的担心明军壮大威胁自身,纷纷蠢蠢欲动。徐达等将领不敢有丝毫懈怠,一边让士兵们抓紧时间休整,补充兵员、粮草与兵器,一边派出探子,刺探各方势力动态。

探子们乔装改扮,穿梭于城镇村落、敌军营地之间,带回一个个情报。原来,东边有一股流寇势力,趁着战乱,四处劫掠百姓,听闻明军在此战中损耗不小,便打起了趁火打劫的主意;南方则有一支地方武装,表面中立,实则暗中与敌军勾结,准备联合起来,对明军形成夹击之势;北方的一些游牧部落,也在观望局势,若明军露出疲态,极有可能挥师南下,抢夺地盘。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徐达迅速向朱元璋汇报。朱元璋当机立断,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方势力。他先派使者携带厚礼,前往北方游牧部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明明军无意与他们为敌,还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