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们通商互市,共享太平。游牧部落首领见有利可图,又忌惮明军刚经历大战仍有战力,便暂时打消了南下的念头。
对于东边的流寇势力,朱元璋派常遇春率一支偏师前去剿灭。常遇春领命后,马不停蹄地率军东进。这股流寇虽有数千之众,但都是些乌合之众,平日里欺压百姓还行,真遇上正规军,便不堪一击。常遇春大军一到,先是用火炮轰开流寇营地大门,接着骑兵冲入,步兵跟进,一番冲杀,流寇们死的死,逃的逃,很快就被剿灭干净。常遇春还顺势收编了一些愿意改过自新的流寇,扩充了自己的队伍。
南方那支地方武装,却是块难啃的骨头。他们占据着一座易守难攻的山城,城墙高大厚实,四周又有险峻山势环绕。城中粮草充足,兵力也有数千,且装备精良。常遇春剿灭流寇后,与徐达会合,一同商议攻打山城之策。刘伯温建议道:“此城强攻不易,咱们不妨围而不攻,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待城中粮草耗尽,自然会内乱。”
于是,明军将山城团团围住,在城外筑起营垒,封锁所有进出通道。起初,城中守军还颇为嚣张,时不时在城墙上辱骂明军,挑衅示威。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城中粮草渐渐减少,百姓开始恐慌,守军士气也低落下来。城中将领多次组织突围,都被明军击退,死伤惨重。
就在山城守军濒临绝境时,敌军却派出一支援军,妄图解山城之围。徐达早有防备,他在敌军援军必经之路设下埋伏。等敌军援军进入埋伏圈,一声令下,明军从两侧杀出,枪炮齐鸣,敌军援军顿时陷入苦战。常遇春率骑兵直插敌军心脏,将其援军打得七零八落,狼狈逃窜。
城中守军见援军无望,终于放弃抵抗,开城投降。明军兵不血刃地拿下山城,缴获大量物资,还收编了城中守军,势力进一步壮大。经此一役,周边势力见识到明军的厉害,再也不敢轻易招惹,前线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然而,稳定只是暂时的。天下大乱,局势瞬息万变,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朱元璋深知,要想成就大业,必须不断扩充地盘、积累实力。于是,他在前线战事稍歇之际,大力推行改革。在军事上,他改革军制,实行卫所制度,让士兵们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训练,既保障兵源,又减轻财政负担;还鼓励工匠改良兵器,研发出更先进的火炮、火铳,提升明军战斗力。
在民生方面,朱元璋重视恢复生产。他下令减免战区百姓赋税,发放农具、种子,组织百姓开荒种地。同时,兴修水利,疏浚河道,让农田灌溉顺畅,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百姓们感恩戴德,纷纷踊跃参军,为明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
文化上,朱元璋设立学堂,邀请饱学之士授课,培养人才。他明白,打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文臣,只有储备大量有文化、懂谋略的人才,日后才能治理好国家。随着这些举措的推行,明军势力蒸蒸日上,前线虽依旧战况激烈,但他们已做好充分准备,迎接任何挑战,向着统一天下的目标稳步迈进。 随着时间推移,明军与敌军的矛盾再次激化,前线战火重燃。此次敌军联合了几方势力,组成联军,兵力远超上次,来势汹猛。他们吸取上次战败教训,制定了更为周密的作战计划,兵分三路,妄图对明军形成合围之势。
明军这边,徐达、常遇春等将领严阵以待。徐达冷静分析敌军战略,发现敌军中路为主力,攻势最猛,但两翼相对薄弱。他决定采用 “以守为攻,两翼包抄” 的战术。先让中军坚守阵地,凭借坚固工事,消耗敌军中路兵力;再派常遇春、汤和分别率精锐骑兵,从两翼迂回,突袭敌军侧翼。
战斗打响,敌军中路大军如汹涌潮水般压来,喊杀声震天。明军中军坚守在壕沟、堡垒之后,用火炮、火铳、弓弩迎击。一时间,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敌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在明军猛烈火力打击下,伤亡惨重,前进速度极为缓慢。
常遇春与汤和则率骑兵趁敌军注意力集中在中路,悄悄从两侧绕开战场,迂回数里后,突然从敌军侧翼杀出。敌军侧翼顿时大乱,骑兵们挥舞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