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每一份都沉甸甸的。朱元璋不敢有丝毫懈怠,他逐字逐句研读,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批复。
宫廷生活,并非如外人想象般奢华惬意。朱元璋依旧保持着简朴习性,饮食起居不尚奢华。他看着宫殿里精致奢华的装饰,时常想起幼年时家中破陋茅屋,与兄弟姐妹挤在狭小空间,为一口吃食发愁的场景,便觉得眼前的繁华不应让他迷失。他责令内宫减少不必要开支,将节省下的钱财投入到民生工程,或是赈济受灾百姓。
马皇后一如既往地陪伴在侧,她贤良淑德,时常劝谏朱元璋要宽和待人,莫要因政务繁忙而失了仁心。朱元璋虽在朝堂上手段强硬,对马皇后的话却向来重视。有一回,朱元璋因臣子谏言触怒,欲严惩不贷,马皇后轻声劝解,晓之以理,朱元璋冷静下来后,才发觉自己险些意气用事,此后对谏言也多了几分审慎。
在对待皇室宗亲上,朱元璋可谓用心良苦。他大封诸王,将儿子们分封到各地,本意是想让他们拱卫皇室,巩固大明江山。诸王初时倒也安分守己,可随着年岁增长,势力渐大,一些王爷生出骄纵之心。朱元璋知晓后,多次下旨斥责,告诫他们莫要忘了本分,要心系百姓,为地方谋福祉,不可仗着皇室身份胡作非为。
教育皇子们,朱元璋更是不遗余力。他请来当世大儒,为皇子们授课,课程涵盖经史子集、治国理政、军事谋略。他时常亲自抽查皇子学业,对勤奋上进的皇子褒奖有加,对懈怠懒散的则严厉惩戒。他期望儿子们能成为贤能之辈,日后继承大明江山,延续朱家统治。
民间疾苦,始终是朱元璋心头牵挂。哪怕贵为皇帝,他也常微服出巡,深入市井街巷,探听百姓真实生活。有一次,他扮作普通老者,走进一个村庄,却发现村民们依旧为赋税繁重而愁眉苦脸。回宫后,他立刻召集户部大臣,商讨减税事宜,责令他们重新核算赋税标准,务必减轻百姓负担。
面对边疆,朱元璋时刻保持警惕。北方草原,蒙古残部虽北逃,但依旧虎视眈眈,不时侵扰边境。朱元璋一方面派重兵驻守边防,加固城防、修缮烽火台;另一方面,他也尝试与蒙古一些部落开展贸易往来,试图用经济手段缓和矛盾,减少冲突。在西北边疆,他加强对西域的管控,派遣能吏治理,促进当地经济文化交流,让边疆地区安稳下来。
文化领域,朱元璋大力扶持。他鼓励文人著书立说,对有价值的典籍著作,官府出资刊印发行,传播知识文化。他深知,文化昌盛是国家繁荣的根基,只有百姓有文化、懂礼仪,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他还下令修缮古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让华夏文明传承不断。
在处理宗教问题上,朱元璋也有自己的考量。他对佛教、道教等本土宗教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寺庙道观适度发展,认为宗教能安抚人心,稳定社会。但对于一些打着宗教旗号蛊惑人心、图谋不轨的邪教组织,他绝不手软,一经发现,立刻派兵剿灭,严惩不贷。
岁月悠悠,朱元璋从初登皇位的青涩谨慎,到后来掌控天下的沉稳老辣,他的一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张小白的意识早已与朱元璋彻底融合,他用现代思维与坚韧意志,在这古代乱世书写传奇,让大明在废墟上崛起,开启一个辉煌时代,成为后世永远铭记的传奇帝王。 朱元璋晚年,身体每况愈下,但他的目光依旧长远。他深知,自己百年之后,大明的江山要靠子孙后代守护。于是,他精心为皇太孙朱允炆铺路。他将朝堂上忠心耿耿又沉稳持重的大臣留作朱允炆班底,希望能辅佐他顺利登基、治理国家。
可朱允炆生性仁弱,朱元璋担心他镇不住那些骄纵的藩王叔叔们。为此,他晚年发起削藩之举,意图削弱藩王势力,避免日后内乱。这一举动,引发诸多藩王不满,却也是朱元璋为大明长治久安的无奈抉择。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走到了人生尽头。临终前,他回顾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一个食不果腹的贫农子弟,到君临天下的帝王,其间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血雨腥风。他看着床边的子孙,虚弱却又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们要以民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