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中的反抗之火,青壮年们纷纷响应,一支数百人的队伍迅速集结。

回到营地,朱元璋一边悉心训练新兵,一边时刻关注天下大势。元末乱世,各路义军似繁星般涌起,张士诚据高邮,陈友谅霸长江,皆野心勃勃。朱元璋心里清楚,要想脱颖而出,光靠勇猛作战远远不够,还得有深谋远虑的战略与稳固的根基。

他先在自己领地推行新政,严惩贪官污吏,哪怕是亲信旧部,一旦犯事,绝不姑息。有个跟随他多年的老兵,因克扣百姓粮饷,被朱元璋当众斩首,百姓听闻,无不拍手称快,对他越发信服。同时,他组织百姓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减免赋税,还鼓励农桑,一时间,领地内粮食渐丰,流民纷纷归附,人丁兴旺,经济有了起色。

军事上,朱元璋秉持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策略。他大力加固城防,看着城墙一寸寸增高加厚,仿佛筑起的是百姓的安全壁垒;积极囤积粮草,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粮食,让士兵们军心稳固。而 “缓称王” 这一招,更是让他避开各方势力的锋芒,在他人争名逐利时,默默积攒实力。

随着势力渐长,与周边势力的冲突愈发频繁。首当其冲的便是与陈友谅的对决。陈友谅手握重兵,战舰庞大,号称六十万雄师,气势汹汹压境。朱元璋这边兵力远不及他,战舰也相对弱小,不少将领心生怯意。朱元璋却镇定自若,他召集众人分析道:“陈友谅虽人多势众,但骄狂自负,其部下并非一心。咱们以逸待劳,巧用计谋,定能破敌。”

鄱阳湖上,大战拉开帷幕。朱元璋先示弱佯装败退,派小股舰队引陈友谅追击,待敌军阵型大乱,他一声令下,埋伏好的火炮齐鸣,炮弹呼啸着砸向敌舰,瞬间火光冲天,木屑纷飞。常遇春率精锐水军趁势杀出,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交织,湖水被鲜血染红。这场大战,朱元璋凭借智谋,以少胜多,陈友谅大败而逃,元气大伤,朱元璋就此在江南站稳脚跟。

击败陈友谅后,张士诚便成了下一个目标。张士诚久居江南富庶之地,沉迷安逸,军队战斗力下滑。朱元璋大军围城,苏州城数月后粮尽援绝。张士诚拼死抵抗,最终城破自刎。江南之地尽入朱元璋囊中,他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张,已然有了问鼎天下的气象。

在征战之余,朱元璋也不忘招揽贤才。他广发求贤令,不论出身贵贱,有才学便能入朝为官。李善长、刘伯温等贤才纷纷归附,为他出谋划策,剖析局势,让他在复杂的局势中如鱼得水。

北伐时机成熟时,朱元璋毅然挥师北上。他发布檄文,痛斥元廷腐朽,唤起百姓民族意识,北伐大军士气高昂,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踊跃参军。北伐途中,朱元璋严令军纪,禁止士兵骚扰百姓,每攻克一城便开仓放粮,安抚民心。元军早已腐朽不堪,面对明军进攻节节败退。

元大都被攻克,元顺帝仓皇北逃,元朝统治在中原终结。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登基伊始,他便投身繁重国务。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让百姓从战乱创伤中恢复;编撰《大明律》,整肃社会秩序;兴办教育,各地学府蓬勃兴起,为国家培育栋梁。

朝堂之上,却也暗潮涌动。昔日功臣有的恃功而骄,结党营私。朱元璋果断出手,发起反腐风暴,查处贪污官员,又借 “胡惟庸案”“蓝玉案” 清洗朝堂,手段虽狠,却为大明稳定扫除隐患。

外交上,他向周边国家递出友好橄榄枝,与朝鲜、日本等国互通往来,促进贸易文化交流;在民生方面,推行移民垦荒、农业革新、水利修缮;商业上规范市场,让大明经济逐步繁荣。

晚年的朱元璋,依旧勤勉,每日披星戴月处理政务,事无巨细。从现代穿越而来的张小白,彻底融入朱元璋的角色,用一生改写历史轨迹,让华夏大地从乱世走向昌盛,在青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传奇篇章。 成为皇帝后的朱元璋,越发感到肩上责任如山。每日天未亮,他便身着龙袍,踏入御书房,堆积如山的奏章等着他批阅。这些奏章,关乎国家方方面面,从边疆战事到地方民生,从官员任免到水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