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追着,却发现这帮 “山贼” 格外难缠,且路线诡异。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徐达、常遇春率大队人马从两侧杀出,喊杀声震天,元军阵脚大乱。一番激战,运粮队被成功截获,粮草、兵器堆积如山,兄弟们欢呼雀跃,首战告捷,不仅充实了己方物资,更重要的是,让众人信心大增。
初战得胜后,周边一些小股义军听闻朱元璋的队伍能打胜仗,还善待百姓,纷纷前来归附。一时间,队伍如滚雪球般壮大,可朱元璋并未被喜悦冲昏头脑,他清楚,要想真正建功立业,还得拿下几座大城,建立稳固根基。
眼前的目标,便是那座扼守交通要道的滁州城。滁州城地势险要,城墙高大厚实,城内守军也有数千之众,强攻显然不行。朱元璋带着将领们围着滁州城转了好几圈,观察地形、分析城防弱点。刘伯温此时也已加入阵营,他手捻胡须,缓缓道:“这滁州城虽坚固,但其水源依赖城外一条河流,若咱们截断水源,再加以攻心,城中守军必乱。”
众人依计而行,先派兵悄悄截断河流,城内很快便察觉水荒,人心惶惶。朱元璋又让士兵对着城内喊话,宣传己方政策,劝降守军,承诺只要投降,绝不滥杀无辜,还会保障他们生活。几日后,城内守军果然军心瓦解,开城投降,滁州城不费一兵一卒便落入手中。
拿下滁州城后,朱元璋大力整顿城中秩序,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还招募工匠,修缮城墙、打造兵器。百姓们感恩戴德,青壮年踊跃参军,滁州城成了朱元璋势力扩张的重要据点。
随着势力不断扩大,朱元璋与周边其他大股义军的摩擦也逐渐增多。首当其冲的便是与张士诚的冲突。张士诚盘踞高邮,手握重兵,为人精明,对朱元璋的崛起心存忌惮。一次,双方因争夺一处边境城镇起了争执,张士诚率先出兵,气势汹汹。朱元璋的军队仓促应战,初时有些吃力,毕竟张士诚的部队久经沙场。
但朱元璋临危不乱,他冷静观察战场局势,发现张士诚的军队进攻虽猛,可协调性不足,后军与前军脱节。他立刻调遣常遇春,率精锐骑兵直插敌军后军,截断他们的补给线,同时让徐达在正面稳住阵脚,佯装败退,引张士诚的前军深入。等敌军前后军拉开距离,朱元璋一声令下,全军反攻,前后夹击,张士诚大败而逃,这场战役让朱元璋在江南声名大噪,周边势力再不敢轻易小觑。
在与外部势力争斗的同时,内部建设也从未停歇。朱元璋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广发求贤令,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入朝为官。一时间,文人墨客、能工巧匠汇聚而来。李善长为他统筹后勤,调度粮草物资,井井有条;刘伯温出谋划策,剖析天下局势,犹如诸葛亮再世;工匠们改良兵器,让火器威力更大、射程更远,冷兵器更加锋利坚韧,军队战斗力不断攀升。
然而,树大招风,朱元璋的崛起引起了元军的高度重视,他们集结大军,号称十万之众,意图一举剿灭朱元璋这支 “心腹大患”。消息传来,营地内气氛凝重,不少士兵面露惧色。朱元璋却召集众人,慷慨激昂地说:“兄弟们,元军又如何?咱们一路走来,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这次,就是咱们扬名立万,让天下人都知道咱们厉害的时候!”
他精心部署,利用滁州城周边的山地地形,设下多重埋伏。元军大部队气势汹汹而来,先是进入山谷,便遭遇箭雨袭击,一时间人仰马翻。等他们慌乱之时,朱元璋的主力部队从两侧杀出,火器轰鸣,硝烟弥漫,元军陷入苦战。这场大战持续数日,朱元璋巧妙指挥,兄弟们拼死作战,最终元军大败,狼狈逃窜,朱元璋的势力彻底在江南站稳脚跟,成为一方不可忽视的诸侯。
此后,朱元璋盯上了长江中游的陈友谅。陈友谅兵多将广,战舰庞大,野心勃勃,是朱元璋称霸江南的最大劲敌。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巅峰对决。陈友谅仗着战舰巨大,首尾相连,铺天盖地而来,妄图以绝对优势碾压。朱元璋则巧用智谋,他先派小股舰队佯装败退,引诱陈友谅追击,待敌军阵型散开,瞅准东风起时,施火攻之计,一时间,湖面大火熊熊,陈友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