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安抚大家,城池我们一定会守住

战火在城外肆虐,滚滚浓烟遮蔽了原本澄澈的天空,刺鼻的硝烟味随着狂风灌进城中。城墙之上,士兵们神色紧张,望着城外乌压压一片的敌军,手心满是汗水,不自觉地握紧了手中的兵器。百姓们躲在自家屋内,妇孺的啜泣声隐隐传来,整座城都被恐惧的阴霾笼罩着。朱元璋身着铠甲,身姿挺拔却难掩满脸的凝重,他缓缓登上城墙最高处,目光扫过一众将士,清了清嗓子,高声喊道:“兄弟们,姐妹们,大家莫慌!城池,我们一定会守住!”

这声音沉稳有力,在呼啸的风声与敌军的喧嚣声中,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像是给惶惶不安的众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将士们听闻此言,下意识地挺直了脊梁,眼神中原本的慌乱渐渐被坚毅取代。朱元璋深知,此刻士气比黄金还珍贵,一句空洞的保证远远不够,必须让大家看到希望、重拾信心。

他转身指向城外,大声说道:“诸位且看,这敌军虽来势汹汹,人数众多,但皆是些乌合之众!” 说罢,他详细分析起敌军的状况,“他们一路奔袭至此,早已人困马乏,粮草补给线拉得又长又脆弱,后方供给难以为继。反观咱们,以逸待劳,城中粮草储备尚足,百姓们也全力支持,咱们占尽地利人和!” 朱元璋一边说,一边留意着将士们的神情,见众人微微点头,便接着道:“咱们修这城墙,费了多少心力?一砖一瓦皆是心血,坚不可摧,岂是他们轻易能攻破的?”

城墙确实是众人的骄傲,当初修筑时,朱元璋就亲自监工,要求严苛至极。石匠们精心雕琢每一块巨石,再用糯米砂浆严丝合缝地堆砌,城墙高大厚实,足有三丈多高,城墙上可供士兵巡逻、作战的通道宽阔平坦。城外还有护城河,河水幽深,如今河面上还布置了铁蒺藜、尖木桩等障碍。

朱元璋走下城墙,来到士兵中间,拍了拍一位老兵的肩膀,说道:“老李,还记得咱们以往打的那些胜仗吗?滁州之战,咱们兵力远不及敌军,可巧用计谋,断其水源,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城池;和张士诚交锋,起初看似艰难,最后还不是把他打得屁滚尿流。这次,也不会例外!” 老兵老李被这一拍,挺了挺胸膛,回忆起往昔荣耀,脸上泛起红光,应声道:“主公说得对,俺们不怕这些龟孙子!” 周围士兵受到感染,也纷纷附和。

安抚完士兵,朱元璋又走向城中街巷。百姓们听闻他来了,纷纷探出头来,眼中满是期盼与不安。朱元璋拱手作揖,高声说道:“各位父老乡亲,我朱元璋在此发誓,定不会让敌军踏入城中半步,伤大家分毫。但守城需大家齐心协力,青壮年若有力气,可帮着士兵搬运物资、修补城墙;妇女们也能烧水做饭,为前线将士提供热食;老人们照顾好孩童,莫让他们乱跑添乱。只要咱们众志成城,这城就固若金汤!” 百姓们听了,不少人眼中燃起希望之火,当即就有青壮年站出来,表示愿为守城出力。

与此同时,朱元璋迅速组织起后勤保障队伍。他任命李善长统筹粮草物资,李善长雷厉风行,将城中粮仓盘点清楚,又挨家挨户统计百姓私藏的粮食,统一调配,按人头定量分发,确保不出现浪费与哄抢。刘伯温则负责组织工匠,修补城墙、打造兵器。城中铁匠铺昼夜不停,炉火熊熊,铁匠们挥汗如雨,将破损的刀剑重新淬火打磨,还赶制出一批批尖锐的长枪、锋利的箭头。

在军事部署上,朱元璋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徐达、常遇春等将领被委以重任,分别镇守关键城门。徐达为人沉稳,他仔细检查城门防御,加厚城门木板,又在门后堆满巨石,万一城门被撞,也能抵挡一阵;还安排弓箭手在城门楼居高临下埋伏,只要敌军靠近,便是一阵箭雨伺候。常遇春则带着精锐骑兵在城中随时待命,准备驰援战事吃紧之处,他的战马早已喂饱,身披重甲,骑手们手持长刀,眼神中透着迫不及待的杀敌之意。

城外敌军开始第一轮攻城。巨大的攻城槌被士兵们推着缓缓前进,喊杀声震得人耳膜生疼。敌军前排是举着盾牌的步兵,妄图抵挡城墙上射下的箭矢,一步步艰难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