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4 / 9)

。所以,像他这样以三朝元老重量级身份出现,尤其是作为征战杀伐多年,极有代表性的顶级武将说出的话语,几乎就是在为退军一槌定音了!

文武官员相互议论,大多数点头附和。

大兵压境,众谋臣会力谏退军,李世民是估计到了的;但他万万没估计到,力谏退军的竟是几位他平时十分倚重的几个重臣。而这几位重臣,又是最理解他的理想抱负,跟随多年的核心谋士,这未免令他感到失望,更有几分寒心;他甚至感到有点孤立无助。他在想,难道众谋士当中,就没有一个心明眼亮,能站在更高的层次,理解战局的关键所在,与自己同心协力,为自己出谋划策,使险情汹汹的战局转危为安的志同道合者?

封德彝看到众文臣武将几乎都拥护退军的主张,显然大局已定,迟退不如早退,便又道:“秦王,各位谋臣将军皆认为退军是良策,请大王早作决断。”

众位文臣武将都眼巴巴地望着秦王作最后的决定。

正值此时,文官行列中突然走出郭孝恪。他的姿态与众不同。其他人说话时面向秦王,毕恭毕敬,他却一反常态,出列走到文武官员之间,面向大家。显然他在说话之前已经考虑到了自己的处境:身份地位皆不如前面几位重臣,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必定会招致各位重臣的激烈反对。自己不是靠用身份地位来体现自己说话的分量,而是要以理服人。所以,他已作好了要与大家争辩的思想准备。好像是为了使大家静下心来细心倾听他讲解,酝酿一下气氛,他站在那里却不马上讲话。

众人觉得奇怪,为何立而不谈?

李世民也颇感诧异:“郭爱卿有话请讲。”

郭孝恪晃动着手指,果然出言不凡:“各位大人之言差也!战争胜败法则不在人多势众,而在谋略。想我主太原起兵时,将不过十,兵不过万。众人皆笑曰:王世充侠天子令诸侯,疆土辽阔,战将如云,大军数十万。尔等区区兵力,犹如腐草之荧光,岂可比朗朗皓月。何不守疆保土,安居一方。我主对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君不知大漠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尔等言论,乃胸无大志,鼠目寸光,实不足取。我泱泱中华,老祖宗好高骛远、大气纵横。天资聪慧的华夏子孙,代代勤奋,苦心经营;冲锋陷阵于险山恶水,驰骋打拼于荒漠边陲;方有今日之锦绣江山。但凡中华儿女,人人有份,皆可为其折腰,岂可让一帮胸无浩然之气,不思泽被苍生之人占据高位?身为汉家儿郎,理当振奋精神,秉承先辈宏志,扫平群雄,一统江山,解万民于倒悬,怎可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今我等虽地域不广,将寡兵微,然只要消除自卑心理,义旗不倒,立志造福万民,终将深入人心,获得大中华民众响应,岂可贪图方寸之乐而放弃拯救苍生之大业乎?’于是我主遂起义兵,天下如久旱盼甘霖,大唐迅速强大,才有今日蒸蒸日上之气象。方今天下,有能力与我大唐争夺江山者,唯王世充尔。此人阴险似王莽,狡诈堪比曹孟德,与我大唐势不两立。今好不容易将其围困,犹如猛虎入牢,岂可功亏一篑。窦建德不识时务,引军来援,乃天意令两雄双双败亡于此,正当火速赴虎牢关凭险据之。如若现在撤军,无异放虎归山,很难再有擒获机会。如让其喘息过来,再次坐大,则统一大业遥遥无期。撤军之事万万不可。” 郭孝恪义正词严,话语朗朗,断然否定撤军之说。

郭孝恪乃许州阳翟人,从小立下大志报效国家,颇知韬略。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率乡勇数百人归附李密,李密对他说: “世上流传徐州有很多奇人高士,与你相识后,证实了这些话确实不假”,足见李密对郭孝恪的赏识。后李密落败,郭孝恪归唐,封阳翟郡公,拜宋州刺史。管理虎牢关以东的大片区域,故对虎牢关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秦王围攻洛阳,由于他熟悉当地民情风俗、地理环境,便令他随军参与军机大事。郭孝恪平时不多言多语,与诸位重臣相比,说话的分量不在一个等级,所以,他在军中也不怎么引起大家的注意。众人都没想到,他今天竟然侃侃而谈,说出如此与诸位重臣意见相悖的话,恰似投下了一颗重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