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宋火炮(3 / 5)

郭笨聪帝姬 南宋记忆 7530 字 2024-02-14

坚实,即使两个成年人坐进去,也是有绰绰余。

听琴看到郭笨聪惊讶的神色,眼中闪过一丝顽皮之色,又转身对旁边几名士兵道:"多谢了。"

郭笨聪这才注意到,竹篮附近还有其它几名士兵,竹篮也正是由这几人拉上来的。其中一名士兵道:"姑娘客气了。甲板上湿滑之极,姑娘请小心。"

与龙舟相比,这船要小上许多。甲板上站了几名官员模样的人。听琴一边走,一边悄声道:"公子,那花白胡子的,便是兵部侍郎了。"说着,已独自走了过去,对着花白胡子低声说了几句,又递过一物,像是纸卷之类的东西。

花白胡子一边听着听琴说话,一边连连点头,又不时望向郭笨聪。

郭笨聪看得惊讶之极。按说,宋朝时并没有远距通讯的手段,若说是飞箭传书,似乎在两艘大船之间也无法完成。自己上任军器少监一事,这船上的人应该是不知道的,但看眼前情形,任命状竟然是由听琴传达的,而且这些人竟然也相信一个小丫头的话。

听琴说完之后,这人似乎已完全明白,也未见他再打开那轴卷,径直向郭笨聪迎了过来,行礼道:"先生新任军器少监,当是大宋之福。老夫兵部三品侍郎何中天。"郭笨聪忙还礼道:"何侍郎客气了,晚辈只是想着为大宋尽些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两日来,郭笨聪已基本学会了宋朝人的礼仪。其实宋朝礼仪也不那么麻烦,下级见到上级时,往往做抱拳状,身体微微下躬,并不需要下跪;上级也会做同样的动作,但身体仍然是直的,只不过宋朝的官员大多是长袖衣服,因此这种行礼方式看起来儒雅之极,与历史书中画的完全一样;大臣觐见皇帝时,大部分情况也不需要下跪,除非是重大的仪式,或是必须下跪的一些场合,例如昨日的生离死别时,大臣们均需跪着拜别;至于军中的士兵,倘若在正规场合见到将军时,就需要单膝下跪,此乃军令。

寒暄几句,何中天转身离开。郭笨聪看他行色匆匆,又露出疲倦之色,心知这位侍郎定是累极,当下暗自感叹不已。

有士兵在前面带路。郭笨聪跟着听琴走向船尾,上了楼梯,行至一间大厅的门口。那士兵道:"此处便是军器院了,请少监查验接收。"郭笨聪应了一声,走进那大厅。

屋内站了两位年约四旬的人,地上也并摆放什么兵器,倒是有一排书架,摆满了尺寸薄厚不一的各种书籍。

郭笨聪悄声问道:"听琴,军器院中的火炮呢?"听琴摇了摇头,以示不知,又转身看那士兵。那士兵距郭笨聪较近,听清了问话,当下答道:"此船并未装备火炮,不过军器库中倒是有七、八门全新的火炮尚未使用。少监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向两位知事询问。"说着,又向屋内那两人走去,与那二人低语几句,转身出了大厅。

两名知事走了过来。几人聊得几句,郭笨聪这才知道,这二人的均是军器监的知事,一人名叫李修铭,掌管弩坊署;另一人是周文广,掌管甲坊署。

郭笨聪问道:"李署令,军器院的其它人呢?"李修铭叹了一口气,脸上写满了无奈,摇头道:"少监有所不知。自元军出海之日,军器院众人便被分散到各艘战船之上,以防船载兵器破损。昨日一战之后,近千艘战船均已被俘。如今的军器院,包括工匠在内,只剩下四、五十人,又分散于十几艘大船之上。"说罢,连声叹息不止。

郭笨聪虽然早已猜到了一些,但听李修铭亲口说出来,仍是微微一惊。

周文广道:"方才听少监说要看火炮,属下这便带着少监去查验吧。"郭笨聪道:"也好,先去看看火炮。"

令郭笨聪没想到的是,军器库竟然就在军器院的地板下面。李修铭打开墙上的一道门,顺着楼梯走了下去。周文广点了一支蜡烛。听琴见状,也拿起蜡烛便要点着,却听周文广道:"姑娘,一支蜡烛便已足够了。"听琴应了一声,虽然甚是不解,却仍将蜡烛放回在桌上。

几人下到底层。周文广端着蜡烛站在楼梯口,再也不肯往前走一步了。听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