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6 / 9)

郑军把守这是事实,但也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变通一下,绕道由洛阳北邙、经孟津渡过黄河迂回去虎牢关?至于怎么分兵,孰重孰轻,我等皆没有驾驭全局、统筹兼顾的能力,这就要秦王全盘考虑。” 薛收胸有成竹地说。他说话的时候,情绪激动,语气昂扬,打着手势以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停顿了一下,又伸出指头指向天空摇动了几下,补充道:“此战如果谋划得好,完全有可能一战灭双雄,大唐江山从此可定也!”

薛收坚定不移支持郭孝恪的一番言论,一下把大伙都打哑了。谁也没想到,平时不起眼,所做的主要工作不过是如实地记录高层军士会议的发言,最后归纳总结、成文备案,给人们的印象恰似言行谨慎的记账先生一般的薛收,居然言辞凿凿,掷地铿然,一反文官温文尔雅的常态,骤然间透出一股豪气,像一柄突然从口袋里突出的利剑,锋芒毕露,令人刮目相看。文武官员们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听了郭孝恪和薛收的高论,李世民简直是意外惊喜,但他没从脸上表露出来。有了谋臣的支持,现在他要看大多数武将的态度。他转而面对秦叔宝、尉迟恭等武将,神情严肃,征求意见道:“你们有何看法?如实讲来。”

秦叔宝双手抱拳,话语朗朗:“武将以杀敌报国为己任,在下悉听秦王号令!”

秦叔宝,名琼,山东济南人,以勇悍著称。隋末,跟随隋将张须□镇压卢明月、李密等起义军,任建节尉。张须□败死后,归附李密,任帐内骠骑。李密败后又附据洛阳的隋将王世充,作龙骧大将军。后来觉得王世充胸怀狭窄,容不得异己,便在战场上与程咬金等人,弃王世充投唐,任马军总管。随秦王李世民进击宋金刚,与唐将殷开山在山西闻喜截击尉迟恭获胜,授秦王府右统军;又在山西介休打败宋金刚,授上柱国大将军。四年,随秦王讨王世充,分领精骑玄甲兵为前锋,因功封翼国公。征战中,常跃马当先,冲锋陷阵,深受李世民器重。

尉迟恭等众武将也抱拳道:“唯秦王马首是瞻!”

听到几员大将表态后,李世民感到一丝安慰。大兵压境,面对险情,众文官惊慌并不可怕,最要命的武将胆寒。因为疆场征战,冲锋陷阵靠武将,一旦武将精神崩溃了,那就大势已去了。他转过脸,想继续倾听众谋士的争论,却见大家都不吭声了,显然被薛收的见解征服了。他心中又惊又喜,惊的是:平时出谋划策娓娓道来的几个重臣,发出的言论却令他大失所望;喜的是,他没想到面对如令人震惊的坏消息,平时不怎么喜欢高谈阔论的谋士郭孝恪、薛收居然如此镇定自若、发出与众不同的见解。那郭孝恪的谈吐气度,简直就是在发出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战前动员令;而那薛收的谋划,更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他的谋划不仅与自己的分兵虎牢关据敌的想法完全吻合,而且他也完全看清了控制战局主动权的关键点在虎牢关。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还比自己想得更详细,已经清晰地提出了打赢此仗的总体战略思想——把窦建德阻挡在虎牢关下,拖疲、拖垮,伺机破之,再合兵一处,降服王世充,并且还看到了我军的当务之急——争抢时间!甚至连谁带兵去强占虎牢关,他的见解也与自己不谋而合;更为可贵的是,他还提出了解决中途郑军的阻挡,迂回去虎牢关这一很有见地的方案;特别值得令人注意的是,他提出了不仅是要捕捉战机,还要酝酿战机,谋敌人所不能谋,使敌我优劣相互转化,出奇制胜消灭敌人的思想,与自己多年征战得出的结论完全吻合,说明他已经谙熟战争的最高境界,站在与众不同的高度去思考这场战争该如何打。如此谋臣,实在难得!既然属下有了符合自己战略意图的合理见解,理当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予以肯定,使众将明白主帅的立场,以免大家没完没了的争论扰乱自己的计划。至于战术细节,不必在此争论,可放在去虎牢关途中思考。他挥挥手,示意众将停止争论,总结道:

“郭大人和薛大人的分析有理。如我们不主动迎敌,兵力集中于此,继续围洛阳,窦建德大军潮水般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