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内外夹攻,我们死路一条;仓猝撤军守新安,窦建德兵到,与王世充合为一体,尾追而来,围困新安,我们没粮,迟早也是死;如果我们就此退回山西,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功亏一篑,以后实难再有消灭王世充的机会。三者皆不可取。现在的形势是:王世充兵疲粮尽,已是瓮中之鳖,不必强攻,时机一到自可将其降服。窦建德新破孟海公,士气虽旺,但劳师远袭,不占失地利。我军如抢占虎牢关,凭险拒守,再施以计谋诈之,窦建德生性多疑,不知我等虚实,必不敢贸然强攻。僵持下去,时间拖得愈久对我军愈有利。我们的总体战略就是拖延时间,寻机破建德。洛阳粮尽后,王世充必降。无容再议,再有言退军者斩!”
众将和文官各自归列。力谏退军的重臣们个个脸露诧异之色,面面相觑。尽管秦王打仗一贯以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著称,又以一贯以决策果断著称,但他们还是没想到,秦王这一次居然一反常态,那么严厉地杜绝了反对意见,又那么快就做了事关三军将士生死存亡的重大决断。不过,虽然大家心存疑虑,但由于李世民率领众将征战多年,几乎每次谋划,虽然出人意料,但总是成功居多。正因为如此,由于他不是靠狐假虎威成为三军统帅的,而是靠他的超凡才能为众人所佩服,虽然大家有不同意见,但几乎都形成了共识:李世民从年龄上讲,除旁边的三弟李元吉外,他是这里面最小的,才23岁,但他的智慧、洞察力、对战争的驾驭能力却远在众人之上,使大家发自内心承认他的权威,所以,力谏退军的重臣和武将,虽然持不同意见,但还是接受了他的主张,没有人再提反对意见。
这个时候,徐懋功出列禀道:“秦王如要分兵据守虎牢关,勿虑。几天前我已经派王君郭率100名兵士去虎牢关了。当时我的意图是叫他穿着老百姓衣服,出其不意去虎牢关偷袭郑军前来救援洛阳的粮道。我料想那鬼点子颇多的王君郭已经得手。如果他已经占了虎牢关,就为我们赢得了时间。”
既然已经决定了要分兵去抢占虎牢关,徐懋功的插话令大家觉得松了口气。然郭孝恪却说:“就算是王君郭偷袭虎牢关得手,军情依然紧急。如果窦建德10万大军抢在我们之前到了虎牢关,王君郭区区100名兵士岂可阻挡?大王仍需火速分兵前去!”
“好,各位,别再争了。”郭大人的话显然在理。李世民挥手叫大家停止争论,开始说明去虎牢关的走向。他指着悬挂的地图,从堰师到巩城之间划了一道连接直线:“如果走东西大道,洛阳到虎牢关只有200里,但王世充从偃师到巩城有军队固守,如我们走直线,与这里的守军遭遇,纠缠下去,欲速则不达,所以,屈将军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要避开这一难题,我们惟有不走东西直通道,从洛阳北邙迂回,经孟津渡黄河,过孟县、走温县,再回渡黄河经洛口,夺取虎牢关。这条路线有300里。虽然时间长一点,但没有郑军的阻拦,反而到达得更快。”他显然已经采纳了薛收迂回去虎牢关的方案。他阐述自己的谋划时,用手迅速在洛阳经孟津渡,经孟津渡黄河,过孟县、走温县,再回渡黄河经洛口,到达虎牢关相应位置上指点,并画了个迂回路线向众将示意。
薛收指着地图上的洛口插话说:“理当走这条迂回路线。更重要的是,这条线要经过天下最大的粮仓兴洛仓。我军经过洛口时,可顺势夺取兴洛仓储粮为军粮补给,没有粮草担忧,我军方可长期在虎牢关与窦建德对峙。”
“薛大人的话极是。”薛收的建议再次带给李世民一个惊喜。他居然考虑到了拒守虎牢关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后勤给养的来源,有此高瞻远瞩,谋划周全的谋臣,李世民打心里觉得悬着的心已经增添几分成功的把握。他侧头向薛收点头笑笑,以示赞赏,又将头转向众将,拿起令箭下令道:“秦叔宝、尉迟敬德、程咬金、宇文士及、史大奈、白仕让、杨武威,你们每人各带500精锐骑兵,合计3500人马。郭孝恪和薛收、徐懋功、瞿长孙与我随行听令。立刻启程虎牢关御敌。告诉军士们,带足2日干粮,每位军士必佩长槊、砍刀、弓箭几样兵器,且每人